現在販賣一點專業概念就玩轉市場的時代過去了,粗糙的電視節目無法產生附加值,在和社會打交道的過程中,總讓我感嘆:電視是個大家伙,成本高,製作周期長,不及時滿足社會需求,馬上有更低價更方便的其他媒體產品取而代之。
  文/叢育敏
  “晚會到此結束”,隨著主持人的甜美聲音響起,音樂、燈光、煙花在同一時刻包裹住演播室里的四百位觀眾。轉播車上導播喊一聲“OK”,演播室的各個角落開始陸陸續續鑽出不少人:導演組、催場、技術、道具組,還有觀眾席上不敢挪窩的攝像組,這些人此刻神經才鬆懈下來,伸個懶腰,放鬆中帶著疲憊。我也放下手中的流程表,朝大家做個手勢,示意明天上午照例開總結會。
  這是一場很平常的活動。每年,我們台里大演播室舉辦的各類活動超過200場次,密度很大。每一次活動都要費盡心思,各路視音頻、流程對接、構圖以及佈景顏色等無數專業細節絲毫不敢馬虎。此外,一些不起眼的小問題更需花費心思,例如重要嘉賓臺下的桌子角會不會撞腿、發言台的尺寸大小、腳墊高度。每接一場活動,我都對自己再次確認:媒體就是個服務業。
  市場倒逼,昂貴的電視開始講“服務”
  倒逼,讓我們積極與其他資源對接,累積更多正麵價值,逐步適應新技術新變化。販賣一點專業概念就通用的時代過去了,粗糙的電視節目無法產生附加值,一些傳統節目變得價值有限。在和社會打交道的過程中,總讓我感嘆:電視是個大家伙,成本高,而且新產品的製作周期太長,很多社會需求一閃而逝,若不能及時抓住,馬上就有更低價更方便的其他媒體產品取而代之。
  作為地方電視臺,雖然其新聞欄目長期以來一直保持著絕對優勢,但也受到新媒體和其他媒體的衝擊。今年以來,這種受影響程度愈加明顯。台里接地氣的另一重點手段是承辦活動,這幾年的市場需求越來越多,幾個部門都在正常節目之外操持出一套應對活動的班底,既提供內容,又提供社會活動服務,以滿足不同層次的需求。之所以重視活動,這在很大程度上是逼不得已。
  既然電視這個大家伙既笨重又昂貴而且製作周期長,我們就必須找到值得市場等待的價值。價值體現在哪?每次活動創意新鮮一點,品質高一點,策劃貼近客戶一點……做到雖然昂貴,但物有所值,商業與內容聯動。媒體就是信息服務業,以綜合信息服務平臺與人群發生聯繫,並延展增值服務。是的,服務這個詞里有無限的事情要做。
  服務是個專業活。現在部室里每個人都有不同身份。導演、後勤以及相關配套人員都由記者、編導兼任。後勤組要跟交警、保安公司、舞美器材、人員伙食等等打交道,有無窮的瑣事;導演組則需涉獵美術、音樂、經濟、燈光、設備等多學科知識,永遠處在部門協調、協調、再協調的奔波中。
  服務是個細緻活。細節細到:事前調整好麥克風的高度來適應不同嘉賓;帶上小白板隨時以大字溝通,以免突兀打擾嘉賓、領導和觀眾;頒獎環節觀眾的朝向;遞話筒者的服裝顏色等等……這樣幾百個幾千個分解動作才能形成一個流暢推進的演播過程。
  摒棄“高高在上”,才能做好媒體服務
  摒棄“高高在上”,其實不涉及尊嚴,但事關態度。長期以來,我們作為傳統媒體的從業者往往自詡精英,身段很難放下。而服務行業最重要的就是態度。
  以某知名餐飲企業的經營服務理念為例,一,顧客永遠是對的;二,如果顧客錯了請參照第一條執行。雖然媒體服務理念不能對其照搬,但將心比心,服務的實質在於設身處地從對方角度出發,通過細心專業的服務,讓對方感到滿意,感到有收穫。這種思維是媒體人服務態度發生根本變化的起點。媒體人自身已具備發現能力、判斷能力、表現能力、突破能力等,但多慣於單兵作戰,而且“以我為主”。而服務需要的更多:太多不同學科的專業學識、聯絡溝通能力、危機處理能力、統籌調度能力,以及從對方角度看問題。這樣的角度,能讓我們與市場提出的要求不再對立。一個為某客戶做的片子,改了不下十遍,其間編導從暴跳如雷到神經麻木,而客戶給出的改進意見依然還是“再大氣、再有氣勢”此類不著邊際的詞。怎麼把創作同對方的要求聯繫起來?我們也第N次和客戶做溝通,才終於找到一個契合點。這個客戶從此和我們開始了長期合作。
  年初,我採訪海天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掌舵人王啟明。他說,對比江浙,泉州的鞋服民營企業既缺少市場優勢,又缺少政府扶持,但這次江浙企業倒了很多,但泉州情況還好,究其原因在於產業鏈全,更主要是長期都有一種危機感,一直保持緊張。這個回答很有意思,以此反思電視媒體的市場前景,也很有啟發。
  除了辦活動,電視“服務”還有其他抓手嗎?
  忙於一場場晚會、頒獎儀式,周轉在商業和內容之間時,我常自問,媒體的功能就在於此嗎?媒體人的作用還有更大的空間嗎?
  地方媒體資源有限。央視高瞻遠矚,衛視唱娛樂大戲,微博熱點不斷。相比之下,地方電視臺窘境凸顯,在熱點熱度上沒法比,其他地區的事也夠不著,唯一能形成獨家優勢的是本地公共服務領域。
  當下,受眾對公共服務的需求日趨精細。與此相對應的是不滿意的聲音頻發,在這種情況下,地方電視媒體所能實現的公共服務跨界打通,就成為很重要的優勢。例如,泉州廣播電視臺的電視新聞節目“新聞廣角”多年以來對民生問題很有號召力,電臺訪談節目“政風行風熱線”對部門、行業協會實現跨界串聯等。根據這些節目內容,改多部熱線為同一號碼,提高服務水準,加大反饋力度,使之成為打通公共服務的網。
  在此領域,區域性電視媒體原本就做了大量工作,但主要是通過議程設置組成內容產品。但隨著網絡爆料的迅捷衝擊,電視媒體爆料在公共領域吸引力下降。但借助公信力,組建當地公共服務大型平臺,更多從大眾的角度追求服務黏合度,可以重構在這個領域的接地氣優勢,做到不僅發現內容,更重要是團結人群,互動交流,提升關註。
  對聚攏關註本地公共領域的普通人而言,本地媒體可組成信任交流的圈子,形成自己人效應,在公共服務格局中發揮對城市生活的影響力。這樣,它將成為區域性電視媒體的生存支點,更可以延展出很多全新項目,比如打造公共活動空間,引領城市生活;還可以積極整合與置換更多的視頻、微博、網絡資源和其他媒體資源,建立綜合媒體服務。
  在這個信息傳播快速而龐雜的時代,電視和各類媒體一樣,功能都在拓展;同樣,對個體的要求也在相應改變。(作者是泉州廣播電視臺社教節目總監)
  (原標題:媒體:做完“新聞”後做什麼?)
(編輯:SN085)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y79tyhkx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