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中國人權紀實·2013:“泥腿子”放下鋤頭搖起彩扇—機車借款—花燈從草根藝術走向文化產業
  國際在線消息(記者 孫宇峰、卜衛軍、薑玉、範曉、許海林):中國貴州省安順市普定縣素有“花燈藝術之鄉”美譽。幾百年來,這裡流傳著古老的民間有巢氏房屋藝術——花燈。歷經近300年的演變,花燈已經成為當地人喜聞樂見的民間藝術。如今,這一古老的民間藝術不僅走出了村子,登上了舞臺,還發展成了文化產業。
  最近,已經70歲高齡的普定縣白岩鎮一棵樹村村民周國發正在為將要舉行的花燈表演忙碌,周國發是普定縣民族藝術團的團員,他和老伴兒從十幾歲開始跳花燈,到如今已經跳了幾十年。咖啡機現在雖然因為年事已高無法親自登臺跳花燈,不過,作為藝術團的鼓手,他仍然與兒子、兒媳一起同台演出。
  周國發的兒子周雲松幾年前還認為跳花燈太過時,是在老父親的堅持下才不情願地加入縣藝術團的。不過很快,周雲松就改變了當初的想法。如今,他不僅自己跳花燈,還把妻子陳敏也帶進了藝術團,兩人已經成為藝術團的骨幹演員。“以前的老花燈調子不喜歡,喜歡流行歌曲。上次在平壩,一開始幾位老年人邀請我們給他們演出,年輕人沒一個支持,全部反對。等我們節目開始沒過室內裝潢三分鐘,那些年輕人全部都過來圍觀,走的時候,全村人歡送我們。那些年輕人就跟我以前的思想一樣,說花燈沒什麼看法,我們上去表演現代歌舞,老式花燈,小品都有,所以年輕人也是比較喜歡。”
  花燈主要以中國的傳統燈籠為道具,手耍扇子和巾帕,邊歌邊舞,時唱時舞,唱段為民歌俗調,燈夾戲、戲夾燈,皆用方言土語,內容簡短,無完整情節,多以恭賀、吉祥語言來抒發感情。據考證,早在清朝長灘島乾隆年間,普定縣已經有了花燈表演隊——“燈班子”,花燈藝術在普定縣由“燈班子”一代一代傳承了下來。
  普定縣民族藝術團的前身是白岩鎮一棵樹藝術團,成立於2008年7月,由一群熱愛花燈藝術的村民自發組織。由於當年的不專業,剛開始,藝術團外出表演並不受待見,普定縣民族藝術團團長李全江介紹說:“原先我們請鎮里德高望重的老人每到正月初一寫幾十個帖子,到每個村子到處找人,到處問要不要我們演出,跳完之後隨人家打發多少錢,30元,50元的。”
  經過四年多的錘煉,藝術團從一個文藝愛好者的民間花燈表演隊發展成為家喻戶曉的專業文藝表演團隊,團隊由村民、藝術專業人員、教師等28人組成。藝術團以花燈、地方戲、小品、民族歌舞等節目形式,把白岩鎮民間藝術體現得淋漓盡致,在各大文藝比賽中屢屢獲獎。
  隨著藝術團影響力不斷提升,不少村民乾脆把跳花燈當成職業。藝術團副團長王猛是當地小有名氣的“包工頭”,年收入達到20萬元人民幣。但是就因為迷上了花燈藝術,經常被人說成“不務正業”。“那次為了比賽,我(沒法親自去建房)花了300塊錢雇人,讓哥哥監工。比賽剛結束,就來電話說房子出事了。房子有根撐子有問題,第二天返工,材料費等損失了1萬多塊錢。每次演出得100塊-200塊錢,說實話,這錢在我眼裡他不叫錢,但是我滿足,因為我們團走上基本正規的軌道。每次拿到這錢我非常高興。”
  目前,藝術團已逐步實現文化和經濟效益相結合。演出出場費從2008年的每場1200塊錢提升到現如今的6000元,跨縣演出則達到13000元。藝術團團長李全江表示,在過去的四年裡,藝術團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剛開始,藝術團演出一年也就7-8場,今年將近60場。我們團的收入從剛開始的4萬5千元到每年最低70-80萬元。基本保證了每一場演出每位演員100-200元的開資。”
  同在普定縣的馬官鎮是貴州西路花燈的發源地,早在1994年就被命名為“貴州省花燈藝術之鄉”。在這裡,花燈藝術不僅走出村子、登上了舞臺,還成為企業創收的一個重要載體。
  普定縣馬官文化藝術發展有限責任公司是在過去馬官真馬堡農民藝術團的基礎上組建的公司,成立於2010年11月,是貴州省第一個由農民演員自籌組建的股份制民營文化產業發展公司。談及當年籌集股份時的情況,企業負責人蔣文武介紹說:“在組建公司之前我們花了三個月的時間做調查。(有些人)開會的時候都說支持,背地裡說算了,要打退堂鼓,還慫恿別人(不參加)。特別是說到你所投的入股資金盈利了你可以分23%,折了就賠23%,就不說話了,他們想到了風險。”
  公司藝術團團長盧曉虹是企業第二大股東,她曾在深圳打工十年。2005年,為了成立普定縣馬官鎮馬堡農民藝術團,熱愛跳花燈的她放棄了深圳的工作回到家鄉。在認領股份的時候,雖然考慮到有風險,盧曉虹還是選擇了相信未來。“當時蔣文武掏出40000元,我掏出35000元,藝術團由我來負責,公司經營有蔣文武負責。私底下我們在說,我們不多拿出錢承擔這些風險的話,別人肯定不乾,就讓我們帶頭。”
  舞臺上的農民演員,搖身變成了企業股東,以1000元為最低股金,由公司成員自願認領,由此公司產生了16名股東。為了確保公司員工一年四季都有活乾,有工資拿,公司提出了“五條腿走路”的經營模式,形成了以花燈文藝演出、旅游手工業燈籠、“喜神婚慶部”民間婚禮服務、馬官屯堡風味掛麵以及地戲臉譜製作銷售為一體的文化產業鏈。蔣文武表示,如今公司運作已步入軌道,2012年產值近100萬元,今年有望突破120萬元。“當時我們約法三章,說三年後我們開始分紅。演員參加演出,有一個考勤記錄本,他的每一場演出下來,他能得多少錢,我們都在工資冊上面給他做體現,給他兌現。把凈利潤的30%拿出來作為紅利來分配。因為當時我們屬於摸石頭過河,也不知道究竟是雲是霧,但是現在看來我們走的這條路是對的。”
  在註重經濟效益的同時,公司也認識到培養後續人才的重要性。為了傳承和發展花燈藝術、穩定演員,不斷培養出新的演出人才,公司成立了馬堡農民藝術團青少年花燈藝術培訓中心。擔任藝術團團長的盧曉虹表示:“花燈不能在青少年中失傳,要把它傳承下去。我們去跟學校洽談,成立了花燈班,每個星期都去學校進行培訓,從最基礎的動作開始培訓。從前年開始,花燈培訓班報名的就有100多人,一個班都有100多人,基礎稍微好的可以選拔,再進行節目排練。”
  在蔣文武眼裡,演藝部分始終是公司發展的靈魂,下一步,公司要把單一的精品花燈節目串聯起來,做成一個故事情節強、舞美漂亮、音樂動聽悅耳、具有獨立個性和感染力的整體來推出,並與當地旅游文化發展相結合。蔣文武還透露了近期要實現的兩個目標:“第一要爭創省級的文化產業示範基地,第二是做一個省級的文化經營管理人才的示範基地,經過9年的經驗積累,有經驗了;第二我們有資本的原始積累,完全有條件、有信心做好兩個基地。”
  目前,普定縣有藝術演出團體145個,從熱愛到職業,從農民到演員再到公司股東,從零散的花燈表演隊到專業的藝術團再到文化企業,一群“泥腿子”正在玩轉花燈,將這門古老的草根藝術發展為文化產業。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y79tyhkx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